胡歌演“废柴”如此丝滑!少见的国产生活流喜剧《走走停停》,写透了躺平青年 加载评论...
资讯  2024-06-08

随着中国社会的剧变,部分青年的生活状态进入“后现代化”:既雄心勃勃又眼高手低,既有理想但又困于现实,好不容易想通准备躺平,但却不能彻底与平庸和解,总还觉得自己能“抢救一下”,反复扑腾……这种多见于文艺从业者和爱好者的特征,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中常见的症状。

由龙飞执导,黄佳编剧,胡歌、高圆圆主演,今日(6月8日)公映的电影《走走停停》,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在“躺平”道路上反复挣扎的大龄青年的故事。

但有意思的是,影片主角虽然“废”,但画风基调却相当“活”。用清新灵动充满烟火气的家庭生活,呈现了一出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废柴喜剧。

故事主角是在北京做编剧,但一直不成功的吴迪(胡歌 饰)。他在爱情和事业失利后,决定回到四川江贡(原型是内江和自贡)老家。

回家后基本躺平的他,成了周围人眼中“北漂失败大龄青年”的代表,在家中也成了父亲(周野芒 饰)、母亲(岳红 饰)和妹妹(金靖 饰)眼里的“废柴”。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迪遇见了在电视台拍纪录片的高中同学冯柳柳(高圆圆 饰),对方提出记录吴迪生活状况的想法。在母亲和冯柳柳的鼓励下,吴迪决定奋力一搏,将自己在北京完成的剧本拍成电影……

本片早先就在今年4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角(岳红)三项大奖。

据评委之一的费翔透露,《走走停停》的最佳影片奖,是七位评委少有的无异议一致选择——考虑到评审团包括了以塞尔维亚大师库斯图里卡为首的四位外国电影人,本片的艺术水平和描绘的青年生存困境,都是普世的。

主角是又丧又穷酸的普通大龄青年,讲的又是艺术工作者搞创作的故事。这类电影无疑有反映创作者个人焦虑的成分。

导演龙飞和编剧黄佳合作的前作《睡沙发的人》,讲的是高考失利、和母亲关系紧张的废柴少年,在“文艺老年”舅公的影响下爱上文学,最后找到人生目标,决定复读的故事。

从生活流喜剧的风格,以及创作焦虑、自我和解的主题,《走走停停》其实就有点像“《睡沙发的人》2.0”。两位主创对“废柴文艺青年”主题的关切和趣味是一贯的。

但这类“轻质”和知识分子的题材移到主流院线电影,还是有风险。《走走停停》在强烈的作者色彩之外,毕竟还是由明星主演,有一定市场野心的院线电影。

这很难不令人联想到,去年票房失利的《不虚此行》中,胡歌扮演的同样是北漂编剧,电影探讨的同样是人生和创作问题。此类题材对普通观众而言,多少有些商业性不足、过于书卷气、自说自话。

但看过点映之后我们发现,这次的《走走停停》虽然是生活流文艺片的叙事框架,但刻意做成了无厘头荒诞喜剧的样貌,笑点很多、娱乐性很强,但同时又完全不同于市面上泛滥的,多以擦边、嚼烂梗、浮夸表演凹笑点的“三俗”都市模板喜剧。

片中的角色就是一个“活宝联盟”,性格各异,但言行都被设计得风趣滑稽,尤其是“拍电影”这一大段情节的神奇展开,更是荒诞到了几乎要超出“生活流”框架的层面,像是在演小品或“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当然,影片绝非只是堆砌段子,主角吴迪身上深刻、具有代表性的性格矛盾,才是《走走停停》作为喜剧的地基。

吴迪是一个北漂编剧,他和《不虚此行》中沉静平和的主角闻善性格不同,而和今年另一部描绘该群体的《银河写手》主角们更相似,有种穷酸、讽刺的“孔乙己”感。

吴迪有着创作者的骄傲,自视不低,但没有得到好的机遇,再加之创作受甲方制约,故而深感怀才不遇。在爱情失败后,终于在35+的年纪认输,灰溜溜返乡。但回老家之后,又成了家人眼中的老大难。

父亲费心给介绍铁饭碗工作,不去,还喜欢放言“选择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才更需要勇气”;和老同志一起排队领鸡蛋,被高中同学“抓获”,出了大洋相,但仍自我感觉良好,还欣喜于美女记得自己的生日;接受纪录片拍摄,还非要让二十多年前的奖杯入镜;邋遢到用脚趾拿东西,还理直气壮……

吴迪的生活和身体都已经“接地”了,但心气和虚荣还没下来——恐怕能在他身上看见自己的当代青年,不在少数。

但吴迪还有一点特殊之处:他对自身的窘迫和荒唐显然并非一无所知,但并不抗拒将这一面展现给电视纪录片,遭到媒体严重曲解后,也没有做出激烈反应。因而观众会感觉吴迪有点乐于“出丑”,但其实,他身上有一种既极致讽刺,又很悲凉的命运意识。

这样的二元性在国产电影中并不多见。吴迪这个形象,与其说是伍迪·艾伦式知识分子和日本废柴青年形象的本土化,更像是川渝文艺青年版本的周星驰电影主角:扮小丑,也有自知,但又无法挣脱自己滑稽、可怜的一面。电影的“戏如人生”的悲凉,也正在于此。

不仅是吴迪,影片中出现的各色人物,也都或多或少沾染了点这种既松弛又好笑的滑稽感。

母亲属阴,在家中对吴迪虽也有所挖苦、贬低,但心里还是最宠溺孩子。曾有机会报考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太太,晚年“被迫”成为儿子电影的女主演,完全乐在其中。

父亲属阳,是传统的中国式家长,和吴迪常言语交锋,但却常常笑果十足。他也有精神追求,喜爱吹管,但水平遭到管友暗地嘲笑;老婆和别人演情侣,吃醋生闷气,屡屡“暗中观察”……总之,这位退休老同志贡献了相当数量的笑点。

妹妹那种和吴迪既“互相嫌弃”,又在情感上相互依赖的关系,也能引发许多非独生子女的共鸣。虽然“废柴和TA的妹妹”这种关系设置,很容易让人想起《热辣滚烫》,但比起后者中展现出恶毒、刻薄一面的姐妹关系,《走走停停》中的兄妹关系,还是停留在了令观众舒心的插科打诨层面,轻松愉悦。

一些更次要的配角,也被影片刻画得气韵生动。比如吴迪电影的男主演李远(刘均 饰),正经中带着滑稽的老式装束,接电话先伪装经纪人给自己撑排场的虚荣……无不令人印象深刻。观众很难淡忘这一个昔日风光过的体制内退休文艺工作者形象。

仔细观察这些人物不难发现,在《走走停停》中,传统中国社会、家庭中的各种紧张固然存在,但又因为川文化相对受儒家影响较小,独有一份豁达、乐天知命的松弛气质,两方拉扯,形成了一种具有高度地域特征的生活感幽默,以及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的生命观。

故而有评论认为本片和《爱情神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像《爱情神话》之于上海一样,《走走停停》只能属于川渝。不接地气、没有生活经验、没有深深浸入川渝精神的的创作者,是拍不出这么圆融、有灵气、写实但又不止于写实的地域电影的。

在这里必须要称赞,几位非川渝地区的主演为戏“倒口”,效果不错:上海人胡歌、周野芒、金靖和北京人高圆圆讲川话,虽有瑕疵,但整体有模有样。当然,成都人岳红的慵懒自然,还是最为妥帖,四川妈妈的形象不像演的,已经人戏合一,获得最佳女配角实至名归。

当然,电影在角色塑造和情节安排方面,并不算完全圆融完满。

比如相对于其他角色的鲜明可爱,名义上的女主角、主要角色中唯一一个循规蹈矩的冯柳柳,更多是作为吴迪的推动者和“对照组”出现,其实有点“工具人”,相对而言不那么接地气,游离于整个环境之外。

她和吴迪既是同学,也是记录者和被记录者,还是暧昧对象,但两人关系线的重要性最终让位于吴迪和母亲的情感连接,变成彼此的过客。

结尾处两车分别平行驾驶的场景,则是另一种表现荒诞悲凉的点题:吴迪表面上为生计去开出租车,实则坚持住了文艺青年的理想主义内核;冯柳柳说是要去北京追梦,但最终还是相夫教子,过上了富足但平庸的日子。两人注定就不属于一个世界。

还有影片后段骤然由喜转悲的死亡转折,像是急于从过于放飞的跳脱情节中收回,有些过于陡峭。不过“乐天知命,但命有生死”是宇宙规律,吴迪也需要借这个机会感怀母子关系、汲取死亡经验,从而真正成长起来,母亲的溘然长逝也使电影转向厚重、隽永,丰富了情感层次。

某次路演映后,胡歌面对观众的提问时说:“看完这部电影,并不是想要大家学吴迪躺平,而是学吴迪勇敢地面对自己,面对现实,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但其实《走走停停》并没有对“躺平”这件事给出明确的价值导向,而只是将某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以一种妙趣横生、苦乐交加的方式展现了出来,前大半段讨观众一笑,后小半段给观众一记窝心重拳。

结尾吴迪驾驶出租车时和冯柳柳交错前进的“走走停停”,到底是代表着一份自我和解和坦然,告诉角色和观众“累了就可以走走停停”,还是深埋着吴迪的苦涩,预示了他摆脱不了不甘的蠢蠢欲动呢?

相信观众自有答案。对于躺平还是不躺,每个人心中也自有碰撞和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