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正在杀死自己的后代 加载评论...
资讯  她刊  2023-07-21

不生小孩的韩国人,最近为一群孩子揪起了心。

这群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 幽灵婴儿 "。

在韩国,婴儿出生后,并不强制要求进行申报登记,这一制度的漏洞,直接导致了 " 幽灵婴儿 " 的产生——

他们有医院的出生记录,但是没有出生登记,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

他们是韩国社会中幽灵般的存在。

幸运的人活了下来,但是打不了疫苗、上不了学,被完全排除在正常社会体系之外;不幸的人则在出生后不久,被自己的亲生父母勒死,丢在垃圾桶、埋在野地里...... 好像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

图源:网络

冰箱里的 " 幽灵婴儿 "

2023 年 6 月 21 日,韩国水原市爆出了一起震惊全社会的杀婴案。

起先是韩国某监察机关偶然发现水原市有两名 " 幽灵婴儿 " ——即有出生记录,但还未进行出生申报的孩子。

于是工作人员找到孩子的母亲——高某,想询问具体情况,遭到高某拒绝。

随后警方开始着手调查,半个月后,他们找到了两具婴儿的尸体——

在高某的冰柜里。

根据警方透露,2018 年,高某生下一名女婴,产后第二天,她便将其勒死;2019年,高某又产下一名男婴,从医院回家的路上,她再次勒死了自己的孩子。

事后,她把婴儿尸体藏入了家中的冰柜,一放就是四五年。搬家时,她也不忘将藏尸的冰柜一起带走。

6 月 30 日,高某被移送检察机关

" 水原冰柜死婴案 " 引发了社会震动,韩国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排查 " 幽灵婴儿 "。

结果,越来越多的 " 幽灵婴儿 " 被害案浮出了水面。

7 月 6 日,京畿龙仁东部警察署紧急逮捕了一名 40 多岁的男性 A 某和一名 60 多岁的女性 C 某。

根据调查,A 某涉嫌在 2015 年 3 月杀害了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并将尸体遗弃在附近的荒山。

C 某是小孩的外婆,警方认为她也参与了犯罪。

而两人的犯罪行为,竟然是在 A 某妻子产后偷偷进行的。

图源:OBS

7 月 7 日,一位 30 多岁的女性前往光州警察厅自首。

据她供述,她曾于 2018 年 4 月初将仅有 6天大的婴儿独自留在家中,外出了三个小时,回来便发现婴儿被帽子盖住,已经窒息死亡。于是她将婴儿尸体装进垃圾袋,扔进了垃圾箱里。

她声称自己是一位单身母亲,当时处于失业状态,又无人帮忙照看,实在太累了才会独自出门,没想到造成了孩子的死亡。

图源:NAVER

7 月 7 日,京畿南部警察厅以杀人及遗弃尸体嫌疑拘留了一位 20 多岁的女性。

据这名嫌疑人供述,她在分手后发现自己意外怀孕,2019 年 4 月,她于医院产下一名男婴。

由于担心社会的异样眼光,她在出院的途中杀害了婴儿,并将尸体遗弃在住宅附近的河边上。

图源:韩联社,警方搜查尸体

7 月 11 日,全罗南道木浦警察署紧急逮捕了一名 30 多岁的女性。

初次调查中,这名女子声称,6年前,在生下儿子两天后,孩子突然没有了呼吸,她想着反正还未进行出生申报,所以直接把孩子埋在了附近的野山上。

然而根据最新的审讯,警方怀疑她有虐待婴儿致死的重大嫌疑,而不仅仅是遗弃尸体。

全南警察在野山搜查

截止到 7 月 10 日,韩国各地方政府共接到 1069 起 " 幽灵婴儿 " 事件举报,其中 34 人已确认死亡,还有 782个孩子生死不明。

在以上的 " 幽灵婴儿 "被害案件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堕胎费用、无力赡养小孩是父母杀婴的最主要原因,其次还有意外怀孕的单身母亲,或是因为担心社会舆论杀掉婴儿,或是因为疏忽照料而导致了婴儿的死亡。

人性之恶,不仅仅是人们震惊和愤怒的原因,还有滋生这种恶的社会环境。

死去的 " 幽灵婴儿 "们,他们出生在一个生育率全球垫底的国家,一个政府每年花费几千亿鼓励人们生育的国家,却在出生后被他们的父母亲手杀死,并且长达几年的时间里都无人知晓。

其背后,是人口管理的巨大漏洞,是社会对于经济困难家庭、对单身母亲育儿支持的极度匮乏,是国家对新生儿保护的严重不足......

种种因素的综合,最后造成了如今的悲剧——

一个快要失去后代的国家,其国民却在亲手杀死自己的后代。

一个对新生命极度渴求的国度,对新生命来说却是如此危险重重。

厌恶儿童的重灾区

除了极端的杀婴事件,无处不在的厌童情绪也是韩国儿童面临的严峻现实。

日益增多的 " 无儿童区 "(No Kids Zone)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在韩国,如今带着小孩出门的家长,哪怕是去喝杯咖啡,都得提前确认一下店门口有没有 "No Kids" 的标志。

No Kids 标识:12 岁以下小孩禁止进入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目前韩国打上 " 无儿童区 " 标签的店铺已经达到了 500个。这其中还不包括酒吧、俱乐部等本身就禁止儿童出入的场所。

" 无儿童区 " 为何会在韩国盛行呢?

这股热潮的开端,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2 年的一起 " 餐厅烫伤事件 "。

起先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在网上发帖说,餐厅员工在倒热汤时,把自己的孩子烫伤了,随后一句道歉都没有就离开了。

愤怒的网友们纷纷出来指责肇事者,但监控曝光后,大家才发现,原来事故的起因是小孩在餐厅乱跑撞到了服务员。

一时间舆论突转,矛头立刻对准了这名母亲,网友们甚至还造出了新词 " 妈虫 ",专门用来嘲讽那些不好好照顾孩子的妈妈。

而随着关于熊孩子和熊孩子父母的讨论变得频繁," 无儿童区 " 也慢慢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对于不愿生小孩的韩国人来说," 无儿童区 " 的出现显然正中他们下怀。

早在 2016 年,京畿研究院以 1000 名京畿道居民为对象,对 " 如何看待无儿童区扩散 " 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有93.1% 的居民表示自己 " 为在公共场所吵闹的孩子感到过困扰 "

2021 年,韩国某民意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73% 的受访者支持设立 " 无儿童区 "。

图源:NAVER

一年后,这家公司进行了二次调查,结果舆论几乎没什么变化,仍有 72% 的受访者认为设立 " 无儿童区 "是对其他客人的照顾。

图源:hrcopinion.co.kr

那么韩国小孩对 " 无儿童区 " 又有何感想呢?

韩国每日新闻采访了 4 位小朋友。

11 岁的京律说," 感觉很差劲,我们也可以安静不吵闹 ......因为我们,父母能去的地方变少了,很抱歉,也很郁闷。"

11 岁的英载说," 咖啡店的老板曾经也是小朋友啊,无儿童区是对儿童的歧视!"

10 岁道贤说,"我很伤心,大人能去的地方变少了,父母们养我们好像很辛苦。我在学校听说现在的大人都不生小孩了,是不是因为这样才不生孩子呢 ?"

10 岁权贤说," 太讨厌了,等我长大当老板了,一定要换成 Yes Kids Zone !"

小朋友写给 " 无儿童区 " 店铺老板的信

两年前,女性议员龙惠仁曾带着自己两岁的孩子,站在国会记者会上,呼吁取消公共场所的 " 无儿童区 ",她认为 " 无儿童区 "只会加剧对儿童和养育者的歧视,"我常常想,难道我们的社会不就是一个巨大的无儿童区吗?"

抱着小孩发言的龙惠仁

就在本月 11 号,她还主持了以 " 超越无儿童区,走向儿童友好社会 "为主题的讨论会,但是要求媒体必须关闭评论区,原因是有关儿童的报道中,含厌恶内容的评论实在太多了。

除了 " 无儿童区 ",韩国社会对于儿童的排斥和贬低也藏在日常的语言里。

韩语中,指代儿童、小学生的词汇有很多,比如近年来流行的、、等,但这些词语同时也都是对 " 低龄群体 "的贬称,带有幼稚、不懂事等强烈的贬低之意,类似于 " 熊孩子 "。

小朋友们很不喜欢别人用这些词来称呼自己,根据调查,每 10 名儿童中就有 7 名对贬低儿童的表达方式表示不满。

图源:绿雨伞儿童财团

韩国人权委员会委员长指出,这类带有歧视意味的语言表达不仅会让社会对儿童形成负面的认知,同时也导致儿童们不得不在这种歪曲、贬低自己的有害环境中成长。

卷到发疯的国度

对韩国小孩来说,另一严峻的现实是极度疯狂的内卷。

假设她 / 他没有被 " 幽灵化 ",顺利地出生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那么她 /他参与竞争的起点,大概率不是学校,而是医院。

因为随着出生率的降低,韩国儿科也崩溃了。

如今韩国儿科预约的难度,堪比演唱会抢票。

儿科医生越来越少,儿科专业报考生也越来越少。

图源:朝鲜日报

从 2022 年末开始,多家大型医院接连传出不收治儿童患者、停止夜间、周末就诊等消息。

大韩儿童青少年科学学会理事长金志洪表示:" 明年没有一名儿童青少年科专业医生的医院将达到 32%,到 2024 年将达到60%。"

与此同时,悲剧正在上演。

2023 年 5 月,首尔广津区发生一起 5 岁儿童急性喉炎死亡案例,原因是没能及时找到接收小儿患者的急诊室。

其次是上学。等待她 / 他的是数不尽的课外补习班。

在韩国,补习班的数量是便利店的三倍。

2022 年,每个学生平均每月在补课上花的钱达到了历史最高—— 41 万韩元(约 2287 人民币)。

补习班广告牌

超强的课业压力下,保证心理健康并非易事。

根据韩国国民健康保险公团的调查,最近 4 年(2019 年 ~2022 年上半年),因忧郁症和焦虑症接受治疗的 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约有 21 万人。

而在韩国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一的是自杀。

等她 / 他终于熬过地狱模式的高考,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也很有可能会因为找不到高薪工作 +负担不起高昂的生活费而变得负债累累。

调查表明,超过五分之一的韩国年轻人在负债生活。

而在这群年轻人中间,一种新型的贷款方式逐渐兴起——典当行贷款。

原来信用卡早已刷爆的他们,开始拿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相机等各类电子产品去典当行抵押,寻求最后的贷款机会。

图源:首尔新闻

资源匮乏,竞争激烈,高度紧张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正是韩国生育率逐年降低的原因。

图源:韩国统计厅

不仅是没钱的人不生,有钱的人也不想生。

2023 年,韩国经济新闻对 800 名 25~45 岁男女的 " 结婚、生育观念 "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月薪在 1000 万韩元以上的高收入层中,61% 的人也表示 " 不想生孩子",原因是不想被育儿束缚。

图源:经济新闻

在生育问题的认知上,我们也不能忽视性别差异。

韩国时事新闻对全国 1000 名 18-49 岁的成年男女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必须生育的 20多岁女性占比仅为 10.2%,比同年龄层男性占比少了 25.3%。

图源:《问了 1000 个人,你为什么不结婚》

韩国女性不愿生育的原因也很明显,因为牺牲实在太大了。

首先需要放弃工作。其次,孩子自己带,家务自己做,大部分时候还得伺候一个韩式大男子主义的丈夫。

当然不平等的地方还有很多,韩国女性的经济活动参与率比男性低20%,排名跟缅甸差不多,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韩国也是性别工资差距最大的国家 ......

然而对于这些赤裸裸的不平等,这届韩国政府却选择了无视。

总统尹锡悦坚称韩国 " 现在没有结构性的性别歧视 ",甚至将低生育率归咎于女权主义。

原来以保障女性权益为中心的女性家族部,如今的工作重心变成了抹去女性权益。去年韩国仁荷大学发生一起极其恶劣的强奸杀人案,该部长竟然站出来表示" 性暴力不是针对女性的暴力 "。

女性家族部部长遭到舆论批评后改口

韩国妇女团体联盟等团体曾在采访中指出:"过去一年来,政府政策中的‘女性’被删除,‘性别平等’被删除。"

处于此种环境中的韩国女性,有多少人还能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事业、生活,去成为另一个人的妻子、母亲?又有多少人能有信心在一个将全职妈妈视为" 妈虫 " 的社会里、在一个到处都是 " 无儿童区 " 的国度里养育自己的下一代?我们可想而知。

时事新闻记者金东仁在《" 我们不结婚 " —— 2023 恋爱 · 结婚报告》中写道,韩国社会里,"恋爱、结婚、生儿育女 " 的人生模式已经崩溃。

图源:时事新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 · 拉加德曾称韩国社会为 " 集体自杀社会 " ——一个人们不愿结婚、不愿生孩子的社会。

当韩国政客们试图以杯水车薪的补贴,以各种宏观叙事说服年轻人结婚生小孩时,一切都显得那么徒劳。

毕竟在一个结婚生子等同于放弃 " 我自己 " 的社会里,一个连自己人生都无法守护好的这一代,又何谈去拥有下一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