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条》接棒!中国电影“法条宇宙”来了? 加载评论...
资讯  2024-05-28


1905电影网专稿 “电影《第二十条》热映,让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受到关注,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日前举行的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特别提到了影片《第二十条》在春节档上映后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并官宣将在未来继续推出一系列同类型现实题材作品——

这当中,包括此前已官宣立项、聚焦未成年人犯罪的《第十七条》,展现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原则的《第三条》,以及反映紧急避险法律原则的《第二十一条》等等。

眼下,同样关注“未成年犯罪”这一热点话题的《彷徨之刃》正在院线公映。片中,为女儿复仇的李长峰一句“法律会制裁他们,也会给他们机会”,更许多观众感到“破防”和无助……结合现实中诸多令人痛心的案件,这类影片创作所引发社会向关注和讨论,意义不言而喻。

当《第二十条》正式开启中国电影的“法条宇宙”,除了期待,我们更加迫切的想要知道,这类题材什么应该拍,又应该怎样去拍。

《第二十条》们,能够改变什么?

《彷徨之刃》首映上,一位律师观众在现场分享了一组数据:据统计,2023年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共涉及超9.7万人。

不少观众直言,“不敢相信”“感觉这个数字比电影还可怕”“如果算上没有敢报案的,或许数量还要更多”。很多网友还在看完影片后向律师追问,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彷徨之刃》中的李长峰?未成年犯罪问题到底如何能够得到解决?

这样的“后劲”,也曾在《第二十条》热映期间出现。不惜“以死求生”的郝秀萍,在天台上无声呼喊“振聋发聩”;雷佳音在法庭上的“高燃宣言”,不只成为电影里的演技高光,更被观众逐字逐句划成展现“正当防卫”条款公平正义的重点。

从以业内视角出发来看“《第二十条》们”所引发的社会反响,“法律人”对于当下聚焦法律法规、热门案件的影视创作热潮更加充满期待。

泰和泰(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常晶律师在接受《中国电影报道》采访时表示,此类现实题材创作为公众带来了法律意识提升以及对法律职业增加认同与尊重,“公众能够更加信任和支持法律工作,这给我国法律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常晶律师还谈到《第二十条》《彷徨之刃》等作品对热门社会问题聚焦的意义,“比如校园霸凌、公车骚扰等。通过这些艺术的呈现和探讨,也能够引发公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改善。”

影响不仅仅给到观众,“业内”对于此类作品的“观后感”则更为“术业有专攻”:“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公众对于法律条文的理解程度,从而反思和改进法律科普的方式和内容。”常晶还表示,基于真实案件改编的作品,还能够引发法律从业者对司法实践的反思和探讨,汲取经验教训,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司法的公正和效率。

《第十七条》《第三条》《第二十条》…

该拍什么,该怎么拍?

《第二十条》热映期间,很多观众纷纷到评论区向张艺谋导演提名自己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一条评论收获了过万点赞:我希望明年春节档能看到《第十七条》。

如今,聚焦未成年人犯罪的《第十七条》,展现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原则的《第三条》,以及反映紧急避险法律原则的《第二十一条》终于都被正式提上创作日程。电影需要拍,更需要拍好。当这一类型的关注度与影响力直线攀升,“跨界”的电影人要如何把握好当中尺度?

常晶律师直言,创作法律题材的影视作品,需要创作者兼具扎实的法律素养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在专业层面上,“准确度”应当成为此类影片创作的核心关键词。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准确性,法律程序的严谨性、完整性,还是法律术语的规范性,都直接关系到作品本身的专业性与可信度,也能够充分体现法律的严肃性。

随着“法条电影宇宙”的铺开,创作者还需要进一步在追求电影艺术价值的基础上,遵循和把握让观众对法律产生正确理解与尊重的原则。

“首先坚持真实性原则。法律题材的影视作品应该是基于真实案例进行创作,确保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同时强调人性化与情感化: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内心世界的展现,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法律背后的情感和人性。”

此外,常晶律师还特别提到,遵守道德和伦理规范也是创作过程应该被注意到的一环,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避免二次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而同时作为“从业者”和“观众”,常晶律师也从日常工作中总结和提名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第xx条”,期待它们能够被拍摄成电影,引起公众的更多关注。例如此前曾引起热烈讨论的“PUA第一案”,就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虐待罪密切相关。

“我国刑法对虐待罪中“家庭成员”的范围未作出明确界定。但为有效保护被害人人身权利,该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的现实情况,及时明晰了虐待罪中“家庭成员”的范围。”常晶律师解释道,“虐待罪往往发生在家庭、亲密关系等私人领域,容易被忽视和掩盖。通过电影呈现这些问题,可以引发社会对心理健康和恋爱关系的关注,也可以让更多人警惕并避免陷入类似的情感陷阱。”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也日益成为危害影响社会安定的重灾区。很多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认知相对模糊,常晶律师认为,将此类案件拍成电影,可以进一步引起公众对于诽谤罪及其危害性的认识,直观地向观众展示诽谤罪的构成要件、法律后果以及法律对诽谤行为的打击力度。

直面争议、直击痛点。我们对“法条电影宇宙”的未来不只是在大银幕相见的期待,“通过电影这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将复杂的法律问题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让大众在娱乐中学习和思考法律问题,共同推动法治社会建设。”